od体育官方网站,od体育app下载,od体育最新登录网址,od体育平台,od体育app,od体育靠谱吗,od体育,od体育官网,od体育买球,od体育世界杯,od体育注册,od体育登录,od体育入口
国庆中秋假期,婺城区雅畈镇汉灶村人声鼎沸,首届金华牛王争霸赛在这里热闹举办。斗牛场内,两牛相争,卖力角斗;斗牛场外,商贩云集、游人如织。作为独具金华特色的民俗活动,有着“东方一绝”之称的金华斗牛,在沉寂多年之后,再次以比赛的方式回归公众视野。
一头牛带火一座城。斗牛赛事火爆的背后,是活化非遗迸发出的文化新活力,更是拉动消费升腾起的城市烟火气。
锣鼓声中,参与比赛的斗牛,盛装打扮,头戴大凤冠,身背文武旗,威风凛凛。等到号炮一响,牛与牛怒目相向,头顶头、角对角,牛气十足。
一头牛压制对方的方法有很多种,常见的用颈部压住对方牛头,叫“小挂”,而“大挂”则是两只前脚骑到对方牛身上,相当于宣示了“脚”下败将。此外,“靠”“追”“顶”等招数,斗牛都会伺机而动。除了两牛相斗,拆牛过程中操牛手与牛之间的斗智斗勇更是精彩刺激。通俗地讲“拆牛”就是“劝架”,在两头牛斗得难解难分时,拆牛手就会适时将牛拉开,这需要拆牛手身强力壮又有胆识。
金华人为何喜好斗牛?这就不得不说它的历史。相传三国时期,孙权为培养金华当地百姓勇武精神,大兴斗牛之风。有史料可考,金华斗牛从唐代开始。据《宣和画谱》记载,唐代韩滉有两幅集社斗牛图,描绘了当时金华地区乡村集社斗牛的情景。斗牛活动在清末民初尤为盛行,地方志和文史集中出现大量记载。彼时的金华(主城区)、义乌、浦江、武义一带均有斗牛,尤以婺城雅畈铜山斗牛为盛。一般斗牛每年分春秋两季,每隔十天或半个月一次。首次斗牛称“开角”,最后一次称“封角”,从开角至封角为“一案”。
据《金华县志》所述:“斗牛之选养十分讲究,要选颈短,峰高,后身短小,生性凶悍的黄牯牛”。斗牛的选购、饲养、训练、竞技表演,均有一系列行为规范,养斗牛的牛主人要给牛取艺名,视若子女。斗牛获胜,必披红挂绿,有着极高的荣誉。
金华斗牛源自农耕民俗,讲究的是斗而有度、点到为止。因此,它与西班牙斗牛相比,更具人情味。翻译家、文学家傅东华称之为“东方文明之斗牛”。确实,斗牛除了娱乐大众,更在于以这种方式展示爱牛、敬牛的情感。
斗牛与婺剧和火腿一道,被称为金华的城市名片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发展,曾经的“东方一绝”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发展困境。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十年里,耕牛作为重要的生产物资,首先用于保障农业生产,斗牛活动被暂停举办。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,政府部门曾出台一系列举措,恢复斗牛活动,但最终还是难振昔日声威,又一度偃旗息鼓。
2007年,传统文化和技艺受到进一步重视和保护。金华斗牛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名录。在斗牛发源地婺城区,重建了雅畈铜山斗牛场,并定时举办斗牛活动。线年提消费激活力行动方案。“一头牛带火一座城”金华斗牛比赛被列入金华市文广旅游局的年度活动计划。9月20日,金华市斗牛协会在婺城区雅畈镇成立,这标志着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金华斗牛活动,进入了常态化、规范化、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。
常态化固根本。在元宵、端午、中秋和农历十月廿六等传统节日举办斗牛表演的基础上,斗牛协会每年将再组织不少于12场斗牛比赛,让斗牛从“节日限定”变为“日常可见”;同时,定期开展选牛、训牛、拆牛等相关培训,系统性培育新生代传承人,将斗牛技艺从个体经验转化为可传承的知识体系,为这一非遗项目注入新鲜血液,从根源上解决技艺断层危机。
规范化树标尺。斗牛协会的成立,是传统民俗保护从“零散自发”向“系统规范”转变的关键创新。一方面,通过制定完善的协会章程和管理制度,规范会员行为,加强对斗牛活动的组织和管理;另一方面,对斗牛比赛的场地、规则、流程进行统一规范,确保比赛的公平、公正、公开。健全的组织体系、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模式,为金华斗牛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市场化引活水。市场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,牛王争霸赛通过设立丰厚的奖金,充分激发了牛主人和观众参与的热情。同时,斗牛赛事引入商业赞助和广告合作,开展非遗市集、文化音乐会等相关活动,用“文化引流+商业变现”的模式打造文旅盛宴,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,形成“保护—发展—反哺”的良性循环,为金华斗牛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
54头斗牛,80多场比赛,超3万名观众,带动文旅消费近百万元,首届牛王争霸赛的成功举办,为金华斗牛再次“破圈”提供了可行思路。如何从“破圈”到“出彩”?又如何从“出彩”到“长青”?
构建“活态传承”体系。文化的传承,关键在人。对金华斗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首要解决的也是人的问题。目前,婺城“金华斗牛”非遗传承人仅4人,且平均年龄超65岁。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传承行列?一方面,可以建立“斗牛技艺传习中心”、实施“斗牛传承人培养计划”,由老艺人带徒授艺,由政府提供专项补贴、技能培训和荣誉认证;另一方面,扩大金华斗牛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范围。如金华斗牛解说员何建民,正在浙师大非遗保护本科专业教授宣炳善的协助下,申报婺城区“金华斗牛”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(解说员),这是活化传承的又一个有效尝试。
打造特色“文旅IP”。近年来,“文旅+”模式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,而作为“东方一绝”,金华斗牛具备天然“出圈”属性。依托国庆中秋假期等旅游高峰期,结合乡村旅游资源,打造“民俗活动+假期+乡村”的差异化文旅IP,可以精准匹配游客对特色体验的需求,为乡村带来可观的流量。此外,联合旅行社设计“斗牛文化一日游”线路,串联雅畈古镇周边资源,配套建设非遗市集、斗牛文化展馆,将斗牛元素融入婺州窑、木雕、扎染等非遗文创,让“可带走的斗牛文化”走进游客生活。这种从“观赏”到“体验”再到“消费”的全链条设计,不仅能让游客感受民俗魅力,更能带动周边餐饮、住宿消费,形成“文化引流—经济增收—文化传播”发展闭环。
搭建交流推广平台。金华斗牛的保护,既要“扎根本土”筑牢群众基础,也要“走出金华”寻求合作共赢。在本地,通过媒体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斗牛文化,将其纳入中小学乡土教材让文化火种在青少年心中扎根;在外部,与云南彝族斗牛、贵州苗族斗牛建立“斗牛文化联盟”,以牛会友共享资源与客源,为斗牛发展搭建“合作桥梁”。如去年,40多头来自全国各地的斗牛汇集义乌,进行牛王争霸,比赛吸引4万多名游客前来观看,带动当地村民增收200万元以上。这种“引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相结合的模式,既避免了因地域局限而陷入“自我封闭”,又通过资源整合放大了文化影响力,让斗牛在开放交流中实现“1+12”的效果。
千年习俗映灯火,文化传承照古今。当传承有人、发展有路、传播有声,金华斗牛才能摆脱“濒危”标签,真正“出圈”“出彩”“长青”。